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李自成的明末游戏>第55章 独霸太行山
好歹能省点钱。

修路民工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锄头、十字镐、铁铲、撬棍、扁担、竹箕、草绳、钻子、大锤、炮杆、黑火药等工具。方式跟三百年后修滇缅公路差不多。

挖出毛路,夯实,碎石当路基,表面用煤渣铁渣沙砾铺平,石滚子反复碾压若干次,硬化路面,两侧设排水沟。完工后堪称明代版高速公路。

明代累计修了超过五千多公里长城,烽火台无数,工程还多是在荒郊野外崇山峻岭间。

有那人力财力物力,足够在平原修两万公里宽阔平整的官道,那带来的益处可就太大了。

要么在黄河两岸建“长城”也行啊,能免多少水患少死多少老百姓。功德无量。

唉!又多扯淡了。

现时运输车辆都是硬木轮重载车,对路面损坏很大。只用不修,什么路都得坏。

李自成一开始还不好意思再收养路费,但是沿线商贾纷纷慷慨解囊。他们表示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路,一定要维护下去。

尤其是从革命军手里得过好处的财主,干脆利索的甩出几百两银子,眉头都不皱一下。

李自成谦虚道:“这也不必。养路主要是人工开销,一个月也花不了几两银子。”

陈大义拱手,“鄙人对革命军佩服之至,愿追随大统领麾下。”

他之前得了门蜂窝煤生意。工场量产后正好入冬,煤球一经推出,供不应求。

这玩意儿没啥技术含量,原料之中土就不说了,煤渣在附近便宜的就跟白给一样。再加上李自成提供的简易手摇煤球机,三五个工人一天能做七八百煤球。

煤球好啊,既便宜又实用。

为啥北方到处流行烙大饼?

尤其北方平原,树木少,柴禾少,秸秆还要喂牲口呢。总之燃料不好找。再说那些玩意儿占地大热效低,做个饭死费劲,又要人专门守着续火。

而且还要留着盖房子,要为了冬天取暖以及喂牲口等等,尽量省着用。再者穷人能有多少田,哪有那么多秸秆烧?

所以,不是大饼煎饼多好吃,是因为省燃料。

比如把铁锅翻过来,弧面朝上,底下烧点枯枝树叶,茅草都行,把面团擀薄了往上一摊,翻两下就熟。

熬米汤蒸馒头烧一锅水要多少燃料?以面条待客为上礼就是这种传统习惯的遗留。(我瞎扯的)

穷人平时连白开水都舍不得喝,熬米汤时才能捎带喝口热水。何况就冬天想靠茅草秸秆把炕烧热乎,那得要多少啊。穷人只能硬抗,适者生存。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第一位。

一到灾荒年就有“炊某骨以为薪”也说明了些情况,可见古人的燃料问题相当严重。

李自成传给老陈的还有配套铸铁炉子、铁皮烟筒等,销量大好。往年冬天多有烤火盆而煤气中毒的人,这回就安全多了。

清代,“嵩文恬公以刑部尚书为内务府大臣,竟死于煤气。”

“数千百年来,华人无祛除煤气之法。有之,自洋炉入华使之。”

就是加个烟筒的事,能有多难?火炕都有烟道,火盆上咋想不起来弄一个?搞不懂。弄铁皮虽然费点劲,但并没有难到做不出来。

不过,能烤的起无烟炭盆的都是有钱人,去死吧死吧。何况穷人住的破房也谈不上密封性,冬天想闷死不容易。

陈大义这人也是磊落汉子,几个月来看着革命军所作所为,观念慢慢转变。他现在居然心甘情愿“投贼”了。

革命军将来免不得还要四处流窜,陈大义待在地方的作用更大。当下李自成细细叮嘱他一番。

还有郭壁镇原本近乎破产的老韩,从大统领这里得了五十多种疗效超群的中成药方子。

老头儿延请医家验证了数方,喜出望外,瞬间年轻七八岁,誓要大干一场。

现在优先生产的是云南白药改名来的上党白药和冻疮膏,革命军大量需求。

还有纳税土豪得了水泥生意。这东西比黄泥、三合土好,附近大修堡垒的村镇多来采购。

简易水泥成本不算高,但是李自成也没奢侈到买来铺路。将来有闲钱再说。

贾富贵和王重新合开的玻璃工场还没有正式投产,刚出了试制品。

新出的玻璃镜子光亮无比,上到东家下到工人,看了之后无不欣喜若狂。他们从没想过自己手里还能造出这种“神物”。

古代一直用铜镜。

铜镜并不是由纯铜制造,开始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

汉代时出现了一种特殊铜镜——透光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将光源对准铜镜正面时,它反射出的映像是铜镜背部的花纹和铭文,而不是纯粹的“光的反射”。

倒映出来的结果仿佛是光源从背后穿过了“镂空”的铜镜一般,极具神秘色彩。

在光学和力学原理尚未被发现,或者说尚未成为体系知识流传时,这种镜子堪称物理学上的奇迹。

可惜的是,“透光镜”的制造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失传了。即使在宋代之后再过一千年也无法复制。

大人物视察博物馆时还曾询问透光镜原理,然而当时的专家并没研究清楚,自然无法做出解释。

倒是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所暗示:“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意思是铜镜中有铭文的地方厚一些,冷却得慢,铜收缩得多一些;别的地方冷却得快,铜收缩得就会少一


状态提示:第55章 独霸太行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