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漫步歌神路>第六百一十五章新的架构一
疑问。

四目相对,毕文谦又继续问道:“那么,智慧的本质是什么?”

这一次,黎华思考了更久,却最终摇了头,前倾身子,把笔记本打开,放在茶几上。

“师父,你直说吧!这种看上去简单的问题,不是能突然之间轻易回答的。”

毕文谦看着她的后背,微微笑了。

“生命的本质,有人说在于运动,当然,也有更侧重于哲学性或者科学性的描述,比如能够自我复制什么的——那样的细则很重要,但没有必要由我们现在在这里去推敲讨论,我们可以简单地知道——生命,意味着活着,就可以了。活着,既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的目标。在时间的跨度下,生命的行为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为了长久的活着,为了永恒地活着。”

黎华听了,有些发愣:“……永恒?”

“没错,永恒。这当然几乎不可能实现,或者说无法证实,只能作为理论上的目标,就像双曲线的渐近线一样。”毕文谦惬意地笑着,“而智慧,最基础的智慧,则是真正意义上诞生了‘我’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智慧的扩展和运用,就是寻找能够让‘我’永恒存在下去的办法。没错,想办法永恒地活下去,便是智慧的本质。”

“也许,这样的理解,乍听起来会觉得扯淡,但这,却是残酷的现实。有一个仿佛寓言故事的说法,说是在原始时代,一个部落想要活下去,必须要打猎,那么,去哪里打猎,就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历史的淘汰下,那些由打猎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带路的部落,最终全部灭亡了,存活下来的部落,全都是靠占卜选择方向的部落。这同样是乍听起来不对的说法。然而,这是对的——经验主义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效率,但既定的经验必然有着上限,那同样像是一条渐近线。在永恒的尺度下,绝对的经验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所以,现实之中的生命,以基因为代表,无不是选择了个体有限的寿命,以及具有不确定性的遗传过程。这,就和寓言故事里的占卜是一个性质——并不是说占卜一定是好的,而是在追求永恒的目标下,自我掌控之外的发展,是必要的条件。”

“而另一方面,在1900年,法国人贝纳德发现了被命名为贝纳德对流的现象——在底部加热水平金属板上的流体薄层,一开始只有微观层面上的热传导,而在宏观上保持静止。但当温度超过一个临界值了,流体就会突然出现宏观可见的对流图案结构。这个自然现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渐渐发展起来的耗散结

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研究热力学时发展而来,在1969年正式提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通过内部的作用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观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毕文谦不确定黎华是否能够听明白,但录音机既然开着,他只需要慢慢说下去就是了。

“那么,对于人类这个种群来说,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人作为一种生命追求永恒的智慧表现——因为个体的能力远远及不上集体的能力。而人类社会,便可以视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个由人类个体构成的系统,不断和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嗯,就目前为止,可以归根结底地说,是不断接受着太阳风的滋养。在高时间尺度下去看,人类社会的制度的一次次变革,就像贝纳德对流的产生一样,本质上是能量输入的量变引发的质变。如果要换成是更容易理解的说法,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需要注意,或者说值得感慨的是,贝纳德对流的出现,在宏观上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人类社会的变革却是长久而惨烈,持续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拉锯。但这没什么不对:以人类个体的眼界去看待这一切,天然就是微观的。微观层面的剧烈变革,在宏观层面的视野下,只是忽然而已。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两者综合起来,就是社会科学。”

“很显然,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研究,心得与总结,大多数都是在人自身的角度,微观的角度出发,很多自称大格局的视角,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脱离微观。微观的研究,既是应该的,却也是不完整的。《孙子兵法》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里的利,既是短期的利,也是长期的利,而结合刚才提到的红皇后假说,归根结底,应该是长期的利。再进一步说,考察人类社会的运行,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既要考虑微观的利益,也要考虑宏观的利益。微观的利益偏向于每一个个体,意味着下限,如果不能保证维持一种制度所需要的规模的个体的利益,那这种制度连运行都做不到,这样的案列,历史上比比皆是;宏观的利益偏向于整个社会集体,意味着上限,如果不能追求更长远更高效的发展生产力,那这种制度必然渐渐导致整个社会的固化,最终成为一潭死水,这样的案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近代被西班牙人灭亡的阿兹特克帝国,至今仍然存在的印度种姓制度,都是例子。”

“在当今这个时代,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人类个体的群体集合的基础,由国家、民族、文化圈等概念所分割。如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十五章新的架构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