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红官印>第六百一四章、钓鱼上钩
正宗的刑警,讲究的是雷厉风行。在偌大的东阳市区,数辆轿车一路拉响警笛,风驰电掣般穿街过巷,扑向目的地。按照此前专案组掌握的情况,于涛离婚后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辽宁省东阳市和平区三好派出所管辖内的文化路xx号,他们旋即来到位于和平区的三好派出所……

接下来的事情非常简单,如果不出意外也应该非常顺利。

同时,这项即将接近重大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又十分紧张,格外细致。

但是,在敲开于涛父母家的安全门后,并没有发现于涛的踪影。他的父母,被警方请进客厅问话。其他一些刑警和配合行动的当地同志把不大的房间认真看了几遍,一个角落也不放过。

然而,没有,一无所获。

对照犯罪嫌疑人于涛的照片,父母看着这群突然出现在自己家里的警察,显得紧张而谨慎。

这些人的面孔有的他们见过,曾经不定期来过他家,也交待过政策,讲明利害关系,希望他们一旦大儿子于涛(其还有一个儿子)回国后,立即报告警方,争取宽大处理。

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

做为父母,他们当然明白国家政策与法律责任,可是,真正面对自己儿子大祸临身时,情感的天平又不由自主产生了偏离,倾向于庇护儿子。因此,对警方的严肃问话,他们虽心知肚明,但却不是保持沉默,就是不肯讲实话。张海山、费永生内心里十分激动和紧张。

“你儿子呢,回来了?”

“我儿子……”迟迟疑疑,吞吞吐吐。

显然,他们知道警方已经听到了风声,否则不会突然袭击般扑向他家,来了这么多警察。但是,怎么回答呢,说实话,当然心有不甘,不说又不行,脑门的汗霎时就出来了,有人点他,“不要说你儿子于涛没回来,早说晚说你都得说,抓到他也只是时间问题,想清楚了,快说!你儿子在南非犯了事,你能保住他吗?”

还是沉默。

在警方的一再强调和追问下,事到临头,于涛的父母最后只得默认儿子于涛是从南非回来了,可是他们马上又说,于涛回来没在家住,随后又走了,去了哪里,他们并不清楚,儿子也没说……

经过走访调查,又接触了其前妻,得到的信息是:于涛已回到国内已确定无疑,但其的确住了几天又走了,走时说要去重庆找工作,想在那里藏匿躲避一段时间……

可能吗?

第一次抓捕于涛失利。尽管有情报,但情报不全,且时间上缺乏时效性,大江省公安厅专案组的行动不可谓不快,决策也不可谓不坚决,然而没有时效性,其他都谈不上。只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于涛可能的潜逃地点和下一步追捕策略与方案。

回到省城,张海山和费永生向刘建功总队长、程国权政委和史前进副厅长做了汇报。

与此同时史副厅长向肖子鑫直接汇报,针对这种情况,肖子鑫和史前进副厅长精心研究,科学施策,切实加强宏观指导。

可以说,现在,案子已到了关键时刻,于涛即已潜回国内,能不能尽快将其抓获,不仅关系到能否尽快结案,也关系到对前期艰苦调查取证工作的检验。

案子到了这一步,肖子鑫的兴奋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移,从上到下,追捕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于涛到底能逃往何处呢?

肖子鑫和史前进分析研究之后认为当然不会是重庆。很明显,他的父母无论出于哪种角度和心理,都不太可能将儿子的行踪合盘托出,心甘情愿地交给警方。

“有三种可能:一、他们的确不知儿子去向,但可能性极小;二、知道儿子落脚点,就是不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儿子躲过一天是一天,这种可能性极大;三、出于上述心理,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故意声东击西,混淆视听,低估了警方的科技手段及智慧和经验。”

“对,应该是这样!”

分析研究之后,肖子鑫和史前进一致认为,这种可能性最大!

既然于涛父母和前妻等人说他去了重庆,那么就要据此向相反或完全反向思维来考量。

在巨大的全国地图前,肖子鑫、史前进和其他几个人——几个重要的决策者目光呈扇形向四周扩散,再集成一束,成线形一个又一个大城市探索……

北京?明显不适合他。

南京、上海?

倒有可能。然而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这两个地方虽好,也符合于涛狡猾的个性特点,但是仍然不会成为他的首选。

就像猎人在寻觅猎物一样,这时候肖子鑫、史前进、刘建功、程国权、张海山的大脑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回应与思考。

前期对于涛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好坏、人缘好坏、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爱好、有无前科、被控案由和作案主观原因等等的熟悉与掌握开始起作用,结合他潜回国内又急急忙忙逃离东阳老家的心理因素,最后,肖子鑫和其他几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手指放在广州。

“广州市!”

“tnnd!”

“看来,那里最适合他去‘发展’啊!”

肖子鑫一直严峻的表情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不错,于涛离开高校去南非前,曾经在东阳某集团的宾馆做过总经理,到南非后做的第一桩生意也是“服务业”,对“业务”可谓捻熟,又一表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背景与学历,且朋友众多,如果他选择藏匿地点并在此赖以谋生的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四章、钓鱼上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