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第33章 辩论口才常识 (1)

1.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

在辩论中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一是反驳其错误论点,用事实分析,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和荒谬;二是反驳其论据,直截了当地揭穿其论据的虚伪性,论点的不正确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了;三是反驳论证,通过揭露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错误,最终推翻其论点。如,《现代交际》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1995年5月香港一位记者,向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提问:听说西藏庆祝和平解放40周年,燃放烟火就达10万元人民币。请问吴先生,你觉得像西藏这样落后的地方花10万元人民币燃放烟火合适吗?

吴建民答道:5月23日是西藏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40年来,西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是西藏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人民对历史上的重要节日进行庆祝是很自然的。1976年美国庆祝独立200年,我曾在美国目睹美国人民的庆祝场面。他们花了多少钱,你可以去问问美国政府。1989年巴黎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我在欧洲看了电视实况转播。你也可以去问问法国政府,他们花了多少钱。按你刚才的逻辑,你是不是认为美、法两国政府应该把这笔钱省下来给那些在严寒中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吴建民首先提出西藏解放40年的重大意义,说明“人民对历史上重大节日进行庆祝是很自然的”。然后又列举了美、法两国庆祝节日的事实,用辩证法进行类比,并把记者带有偏见的错误逻辑进行推理,用显然是荒谬的结论去反衬他提问的荒谬,击中要害,从而维护了民族团结,消除了提问者欲造成的不良影响。

2.抓住对方嘲讽的话头,予以反击

这一辩论方法就是抓住对方嘲讽的话头,反过来用嘲讽的方法予以反击,使对方处于被嘲弄的尴尬境地。例如《演讲与口才》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吧?”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头脑发昏。”

中方代表就是用反嘲斥谬法回击了外商的嘲讽,驳斥了对方的强辩,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3.运用二难推理,左右围攻

二难推理的方法,就是让对方骑上虎背、进退维谷的战术。即针对要反驳对方的某一个论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两种可能的选择,使对方不论肯定或否定其中哪一种可能,结果都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如大家都熟悉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

甲:庄子说得对,辩论分不出胜负的。

乙:辩论可以分出胜负。

甲:谁来评判胜负呢?你评判我不同意,我评判你不同意,那么让第三者来评判吗?怎么知道他的评是对是错呢?可见他的评判还需要别人评判。这样一来,实质上是找不到最终的评判标准的。所以,辩论是分不出胜负的。

乙:我看辩论可以分出胜负。

甲:你只讲空话,说不出道理,可见已经理屈辞穷了,还是服输吧!

乙:你不是说辩论分不出胜负吗?怎么又说我们俩的辩论是你胜我负了呢?4”ss

这例中乙用矛盾联结,将甲推到自相矛盾的境地。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使用者的辨察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否则就不能敏感地发现矛盾点。

4.抓住对方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攻击

在辩论中,辩论者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攻击,使对方陷入极其被动的地位,如:

1984年,里根为竞选连任总统与对手蒙代尔展开了电视辩论。此时的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竞选人,在辩论中蒙代尔对里根的年龄大加攻击。他说:“里根总统,您的年龄已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对此,里根笑着说道:“蒙代尔说我年龄过大,我却不会利用对方年龄太轻、经验不足作为把柄来攻击他。”里根的巧妙回答使选民在笑声中接纳了他。

5.把道理寓于比喻中

在辩论中,把道理寓于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说明道理,既可言简意赅地阐述道理,又能理趣浑然,风采夺目。如《名人的幽默与妙答》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春秋时代的墨子不但是大学问家,也是一位辩才,说话很富哲理。

一日他的学生子禽问他:

“老师,是多说话好,还是少说话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说:“你看,池塘里的青蛙,不分昼夜地呱呱叫,声音又高又亮,可从来没有人注意他们。而鸡棚里的公鸡,平时轻易不叫,只在每天天亮时才叫几声。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知道天亮了,于是起床做事。这说明人们很注意公鸡的鸣叫声。”

子禽会意地点点头。

6.一开始便发起攻势,处于主动

这一策略就是从辩论一开始便发起攻势,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在给对方威慑性的攻击之后,一步一步地引诱对方围绕自己的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以充分的事实驳斥对方,使对方陷入艰难境地。先发制人的情况主要有三


状态提示:第33章 辩论口才常识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