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淘宝人生>第三九八章海上丝绸之路(七)
莲瓣都透出一种美感,每一个细微处都錾刻得清晰可见,皇家御用工匠的妙手得来,果然是不同凡品。

而张辰最看好的三件,却是要更加的精致,更加的美轮美奂,即便是放在精品如云的唐韵展示中心里,也足以排得进镇馆之宝行列了。

虽说金器之中有很多的佛教法器,也有不少的纯金或者铜质鎏金的造像,而且没有一件是普通货色的;但是张辰最看重的金制佛教器物,还是放在最后登记的这对纯金浮屠。

这对浮屠只有不到四十公分的高度,但却是纯金打造,镶嵌着绿松石、青金石、珊瑚、水晶、砗磲、琥珀、玛瑙等各种宝石。

而且这浮屠用料十足,上下内外皆是赤金打造,重量超过了九百斤,海神号上连护卫队员在内的两百多人中,也只有张辰能够搬得起来,一向以力气大著称的崔正男使上吃奶的力气也只是勉强能够挪动。

两座浮屠造型一致,都是由塔底、塔座、塔身、塔脖、塔伞以及顶部的日月组成。

塔底为莲花瓣正方十字形须弥座,从底部向上是两层台基,嵌松石回纹缘和蓝宝石二十八颗;塔座四周有镶嵌二十颗蓝宝石的束腰,塔底正中刻着一朵佛花,周围镶嵌祖母绿二十颗,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狮子。

塔座的两层莲花瓣之间是三层金刚圈,上下两层以回纹作为装饰,中间一层镶嵌着七十二颗浑圆的小粒珍珠,间饰松石莲瓣蕃莲纹。

座面镶嵌松石蕃莲,四周玛瑙栏干,栏杆镶嵌珍珠二十颗,四角设有小金塔各一座,造型和主塔相同。

塔身采用覆钵式造型,嵌着八个红玛瑙的兽面,周围用绿宝石缨络纹包裹。安欢门镶嵌着红蓝宝石各六颗,门内的塔室安放着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室顶的方坛嵌着二十多颗宝石和珍珠。坛上是镶嵌珊瑚和祖母绿的十三极塔脖。

塔顶的华盖垂下部分用发丝粗细的金丝编制,中间串扎蓝宝石珠子;塔尖部位则是镶这红宝石的日月。

整座浮屠造型华丽无比,镶嵌各种宝石七百多颗,却丝毫不显得杂乱,工艺精细到找不出任何瑕疵;在海底浸泡了一千多年,依然能够保持完整,堪称古代佛塔作品中的顶级珍宝。

不只是张辰,全部打捞团队的专家都被这两座浮屠塔迷住了,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到,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专家们对它们的喜爱,大有看到眼中就不舍得再把目光挪开的味道。

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的佛塔文物,镶嵌宝石的金塔也不止一两座,但是却没有一座能够和眼前的相比。要么是年代不够久远,要么是工艺不够精致,即便是一些皇家重宝,也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水准。

如果说这对纯金浮图代表着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那其他的两对仿青铜器打造的大型金器,代表的就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了。

九龙尊是一对仿造商周时期的酒器“尊”的概念来制作的,近半米的高度,尊口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重量更是超过了五百斤。

整体的纹饰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九条从底部而上的蟠龙形态各异,龙身蜿蜒盘结,龙首从口沿处探进尊口内,额上双角峥嵘,阔吻巨口,两眼大睁,像极了行云布雨的龙王摸样。

第二层是从尊腹部开始向上延伸的高浮雕卷云纹,将部分龙身掩入其中,偶尔还能够在某一朵云的下边看到半只龙爪。如此精美细致的工艺,也只有在皇家精品上才能见到,民间的艺人远不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技艺。

自尊体腹部向下的浅浮雕海水纹,是整体纹饰的第三层,细腻的纹路乍看之下,犹如从天空向下俯视看到千里之外的大海,虽波涛汹涌,却远不可及。

这样的一对九龙尊,张辰在之前是从来没见过的,一时之间还无法看出仿制的原型处于那个年代。只是从某些纹饰的特征上看有东周和汉代时期的影子,但是龙神的造型却可以肯定是唐代的,也许这就是唐代人按照青铜器的概念,以唐朝的工艺臆造出来也不一定。

若单从艺术的表现来看,这对九龙尊绝对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材质还是铸工、打磨等工艺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高科技时代,也很难做到这样的完美。特别是蜿蜒而上的九条金龙,堪称此类中的典范。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龙的造型,又因为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龙在不同时期的地位,而造型与神态各不相同,都带有自己的时代气息。

早期的龙虽然地位尊荣,但一般人家也可以使用龙的形象,自己在家中用龙形雕梁画栋并无不可,“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种情况。

只有唐代的龙,在地位大幅提高的同时,民间也仍然在装饰和绘画等作品中常常用到这一题材,依旧属于常见的装饰图案;与明清时时期变成皇家专用的图案,制作时并不太强调艺术效果,而是要彰显无上的威严、庄重,甚至狰狞可怖的龙形大不相同。

所以说,唐代的龙是最美的,最强调艺术效果,却又不失那种威严和庄重的神韵,足以当做**的门类,列入艺术世界的大雅之堂。

这三对大型的金器都被装在镶着金边的楠木箱子里边,楠木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材质本身的质地温润柔和,收缩性极小,遇水还能发出淡淡的幽香。又因为楠木不腐不蛀的特性,也是古代皇家贵族打制家俱和建筑用料的必选良材之一,故宫和京


状态提示:第三九八章海上丝绸之路(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