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再许芳华>第722章 城禁解除,永别西梁
余孽。

她声称探知前朝余孽欲掳楚王妃,便打算阻挠,解救楚王妃在手,以之为质,争取朝廷赦免她父祖之罪,让她一家,包括部众成为大隆登籍在册的合法之民。

于是百姓们才总算明白了戚家娘子的凄苦与难言之隐。

民众总是善良的,再有曾受戚家堂恩惠的百姓也造以舆论,逢人便赞戚氏好义,从不行违法之事,并不能与前朝余孽等同。

但是大君不是普通民众。

他当然明白,这一切都是虞早有安排。

戚氏娘子应是当真有“从良”之心,不知何时,联络上了虞。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戚氏这“阴山娘子”放弃根据地,反而是到余孽猖獗的西南后,居然能够立足。

虞也许是早有清剿余孽之念,是以才利用戚氏打探得余孽各部所在。

不过高宗一意改革官制,暂时不能顾及。

旖景突然被掳,虞一眼看出倩盼并非旖景,便就开始盘算着怎么给旖景编造一个下落。

无疑,落于戚氏之手能最大程度确保旖景的声誉。

戚氏目的在于利用旖景与朝廷和谈,那么,就不可能让旖景损伤毫发。

自然,戚氏为何相隔年余才出面交返王妃,虞事后也会给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说法。

这不由大君关注。

他只意识到一点,虞在这时推戚氏出场,并且上折请旨,显然旖景已经顺利脱困。

最终还是,不能留住她,无论身心。

大君根本不曾预料旖景这时就在离大君府一坊之隔的地方。

当旖景听金元说道楚州传回的消息时,料定王城解禁已在不远,于是她告诉金元:“倘若公主要行劝导之事,这时恰好。”

劝导,当然是关及晓晓。

虽然旖景明白虞灏西不可能心甘情愿交返女儿,但这时让金元出面,无疑进一步让虞灏西笃信她已回到楚州。

所以,安瑾才会毫无顾忌的把“倩盼”的真实身份告之金元,说服金元劝说大君交返楚王之女。

而得悉真相的金元,也有理由劝言大君莫再执迷,结束警备一事,让“庆氏余党”落网。

旖景便能安然脱身。

这不是虞的计划,是旖景的补充。

她一日也不想多留,归心似箭。

于是金元告诉了安瑾晓晓的存在。

安瑾大吃一惊。

她几乎摁捺不住,立即就要前往大君府“追讨”,金元好容易才劝阻安瑾稍安勿躁。

金元与大君“摊牌”,正如旖景所料,大君没有妥协。

但他相信了旖景已回楚州。

大君试探过虞,发现虞根本不知晓晓存在,当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知道是旖景有意隐瞒,不愿扰乱虞的计划。

那么当她归去,便再没有隐瞒的必要,所以,安瑾这时才知道晓晓在他手中,却苦无良策,只好说服金元出面劝导。

这时就算大君声称“倩盼”便是旖景,也无济于事,就算西梁王知情,也不可能再将旖景从楚州掳回处死,卖给新帝一个人情。

大君以为旖景为讨回晓晓,并不在意曾经被掳一事小范围公开,因为就算金元告诉西梁王,接下来发生的事也只能是王室逼迫大君将楚王之女交返,未免谣言散开,影响两国邦交,得罪楚王。

但凭一个稚女,根本不能证实旖景曾经被掳西梁,西梁王倘若贸然将此事公开,虞定会不依不饶,而新帝见旖景毫发无伤,也不会仅凭西梁之言就问罪旖景。

大君面无表情地告诉金元:“我不会交还晓晓,倘若楚王不甘,让他夫妻二人自己来讨。”

金元无奈长叹。

“表哥三思,并有,我虽知此事,但不会诉诸旁人,包括祖父,表哥,为国政计,还当解除禁严,这事不宜再张扬。”

八月,大君终于捕获纵火凶徒。

大君开始专心政务,对于姻缘之事,却以“倩盼”重病未起拖延。

旖景从金元口中得知晓晓已被接回大君府,甚至在金元苦心力劝之下,大君甚至允准安瑾前往探望,当然,并不允许晓晓被安瑾带走。

“王妃,你当有体会,表哥仍声称‘倩盼’病重,实为王妃将来平安打算。”说这话时,金元公主心情十分复杂,她明知旖景不可能留在西梁,但仍然希望旖景能体会大君的用心。

旖景只对金元深深一礼:“眼下已到时机,有劳公主知会安瑾,通知暗人协助我出城返国。”


状态提示:第722章 城禁解除,永别西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