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晚明霸业>第七百七十七章 复杂的情绪
然不足以让人信服。但那些官员却是更加不敢去辽东。

在所有汉人的眼里,辽东就是蛮荒之地,有茹毛饮血的蒙满鞑虏,有吃人不吐骨头的山林野兽。他们甚至不相信辽东有城市,坚信所有辽东人都是靠打猎、挖参为生。

只要靠着特赦令能够保住一条命,哪怕回家当个富家翁也是好的。何况故朝再起。总要人当官吧,一时半会上哪里找官员去?最终还是得用他们。

“只怕满洲人不会那么好说话吧。”洪承畴叹道。

当满洲人有坐天下的机会时,当然不介意少几个奴才多几个臣子,反正这其中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当满洲人掠取了财物要撤离的时候,这些臣子却又回归了最本质的属性:战利品。

虽然读书人不能种田。但有了文明萌发的蛮族,仍旧希望能够改良自己的政治,教育自己的子女,让自己在关外也尽量过上关内一般的好日子。这就不能不带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书生。

多铎奉命去见了多尔衮,兄弟二人定下的撤退计策中,第一条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官迁去辽东,其次才是种地的农民和各种工匠。惟独要留下的,就是那些商人。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晋商通报消息,大军就又瞎又聋,根本连敌军主力在哪里都找不到。

留下这些商人,到了辽东也能获得关内的补给,虽然价钱贵一些,总比没有好。

既然要留下晋商作为沟通内外的桥梁,那晋商的保护伞也就只能留下。故而山西籍的官员算是逃过了此劫,重点掳掠对象是江南等地的文官。

只要有甄别工作,吴泾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早就找到多尔衮表达了自己对大清的“忠心”,声明自己虽为汉人,但一颗红心早就装了满洲的血,绝对要跟随满洲出关。多尔衮还从未听过如此忠心耿耿的表白,被吴泾说得欣喜万分,当场赐下了关外三十个庄子,外加五百个包衣的重赏。

吴泾由此可以光明正大地记录满清留下官员和带走官员的名录,然后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多尔衮,一份送去天津卫。

多尔衮为了下次来北京更加轻松,还特意埋下了密探。可惜这些密探也都在吴泾的控制之中,有许多原本就是双面间谍,名义上是满洲密探,其实却是大明忠良。

多尔衮和多铎的小动作很快就惊动了其他满洲贵族,纷纷做起了自家打算,整个北京再次陷入混乱、抢劫、屠掠之中。

……

徐梁拿到北京方面的通报十分痛苦。这些百姓都是大明的元气,任由满清如此糟蹋,自己却无能为力。如果他手里真有二十万大军,倒是可以将北京封锁起来,但事实上可用的战兵还不到三万。

而且第一师几乎进行了一场大换血,要想恢复战斗力还需要时间休养。

“能议和么?”徐梁第一次发现自己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不过旋即就被各种现实理由所抹灭了。

说到底,只要大明恢复元气,随时可以发出大军歼灭顽抗的满洲乱军。而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保住大明的元气,减少人口损失。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人口是远甚于金银的重要资源,这点先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土斯有民,有民斯有财。

土地,人民,然后才是财富。

经过流寇和东虏的双重打击,整个北方的巨姓右族几乎十不存一。照道理说,土地应该是有了,然而人民离散得却多。如果放任东虏大掠夺丁口,那么日后北方更难恢复元气。而一旦北方人少,万里边关就处处虚弱,就算是简直如同无人之地。

正是因此,徐梁在形式大好之下,竟然想到了等同于“卖国”的词——议和。


状态提示:第七百七十七章 复杂的情绪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