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523章沙俄艺术

“小李喜欢这些现代瓷?”双方已经算是熟悉,见李承这般模样,杜老问道。

现代瓷?李承一怔,想起此时还没有“红色官窑”的称呼,笑着放下茶杯,点头答道,“这是您老从醴陵窑口买来的?”

“嗨,买什么买。”杜老右手摸摸地中海,回忆道,“我不是做地质矿产的么?六七十年代,经常被派驻醴陵,帮他们找石英砂、高岭土什么的。那些年没什么风味特产送,他们就陆续送了我们不少他们自己出产的茶杯茶碗什么的。”

我去!还有这一说?

李承双掌一拍,喜道,“杜大妈,家中还能找到这些瓷器么?我五百一件收!这些东西在香江,很受欢迎的!”

“哎呀,这些也能卖钱?我这就去给你找找!家中还有一些。噢哟,早些年打碎不少,太可惜了。”老太太立即起身奔厨房,边走还边惋惜。

1992年新加坡收藏家吴玉敏,曾经在景德镇以五百元一件的价格,收走六百多件7501瓷器,开始红色官窑瓷器的行情看涨。但那是景德镇红官窑产品,而醴陵红色官窑瓷,此时还未被重视,市场上有大量存货,李承报价五百一件,不算低。

“这些东西在香江有市场?那醴陵瓷厂的那帮人,说是货卖不出去,又是怎么回事?守着金疙瘩要饭?”杜老显然没搞明白主席瓷和普通市场瓷器的区别。

李承哭笑不得,挑简单的给他解释两句,“研究所送给您老的瓷器,和市场上出售的东西,那是两个概念。另外,醴陵现在差不多有三四十家窑口窑厂吧?也不是每家窑口都能出精品瓷。”

一解释就明白过来,杜老哦了一声,抬头笑笑,“当年和我一样,支援醴陵瓷器研究所的,还有好几位,稍后让海滨跑跑,问问他们家有没有。”

“那真是太好感谢了!”李承暗自庆幸,今天早晨救人救得很值啊!

让他觉得更值的还在后面——杜海滨夫妇终于出卧室了,手中捧着三只锦匣。

“这是……”李承立即起身,从杜海滨那里接过上面的一只锦匣,粗略看一眼,浓郁的俄。

“这是我五四年留学基辅,很偶然的机会,入手的三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俄罗斯皇家瓷器厂的东西。”杜老显然对这三件东西非常得意,说话时都带有修饰词,“俄罗斯皇家瓷器厂,你应该知道吧,号称欧美最华丽瓷器的制造基地。湘南博物馆的文馆长看过,想要收录被我拒绝了。他说起过,这三件都是大师所做呢,至于大师叫什么……瓦列里安叶梅利亚诺维奇加利亚。”

说实话,李承对俄罗斯瓷器不太了解,更不知道瓦列里安是何方神圣,不过,俄罗斯皇家瓷器厂他还是知道,笑着点头,“是么?那我一定要好好欣赏。”

杜老口中的俄罗斯皇家瓷器厂,真实名称叫做圣彼得堡罗蒙诺索夫瓷器公司,是彼得大帝女儿伊丽莎白女皇1744年成立,比英伦的皇家道尔顿(1815年)、韦奇伍德(1759年)成立的历史还要悠久。

它是沙俄皇家瓷器专用供应商,自1744年至俄罗斯革命爆发1p”(皇家瓷器)。

1917年之后,更名为“国瓷工程”。

八年后的1925年,在俄罗斯科学院成立200周年之际,为纪念改善了瓷器制造技术的科学家、诗人、艺术家罗蒙诺索夫,于是以这位学院创始人的名字重新为“国瓷工程”命名,此刻才正式得名罗蒙诺索夫瓷器厂。

罗蒙诺索夫真的改善俄罗斯的制瓷工艺?

其实,只能说他将俄罗斯制瓷工艺的流程规范化,能烧制出来瓷器——当时全欧陆,只有德国可以烧制瓷器,俄罗斯真正的优质瓷器直到十八世纪末才研制成功。

将锦匣放在面前,扁平长方体,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高约十五公分,搭扣翻盖式,应该是二战后重新定制的礼品盒,翻盖式。李承的眼睛落在极具俄罗斯特色的钴蓝网纹刺绣匣面上,一道道网格线,是用金银线攀织而成。

“钴网”这种花纹,是二战后崛起的俄罗斯代表性图案。

1944年列宁格勒战役胜利后,画家安娜·亚采科维奇,将一套谢拉菲玛·雅科夫列娃雕塑师的茶具,涂满了这种“钴网”图案,以此来纪念那些被封住的十字格子形窗户,和照亮被封/锁的列宁格勒的探照灯灯光——二战期间列宁格勒所有的窗户被贴住,以便减少因炸弹爆炸而带来的震荡,同时将窗户全部用黑纸、被子以及其他不透光的物品封住,以便进行灯光管制。

这一图案是二战期间俄罗斯人民顽强抵抗的印证和象征。它一问世,便受到狂热追捧,出现在瓷器、服饰、刺绣、套娃、漆器等无数艺术载体上。

“李老板连这刺绣都认识?”

杜老在苏盟留学五年,对俄罗斯了解颇深,伸手摸摸锦匣的刺绣,满怀感慨,“托尔若克金制刺绣,是俄罗斯传统艺术。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基辅和莫斯科出席宴会时,俄罗斯妇女身着金制刺绣的华丽场面。”

说就说吧,还眯着眼睛摇晃着脑袋,一副沉醉模样。

幸好这会杜大妈不在,否则绝对挨呲!

托尔若克金制刺绣与中国的金云织锦,有些类似,但它们更多的用天鹅绒或呢绒面料做底料,成品有强烈的立体凹凸感,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盛装物品的盒子,都用金制刺绣包装,李承越发对内里的物品感兴趣,伸手翻开盒盖。


状态提示:第523章沙俄艺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