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擎国>第一百九十三节、 炮舰与外交
的新诏书仔细的研究了义务兵役制之后,一帮朝鲜官员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此义务兵役制成了朝鲜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坚定不移执行了几百年。

当使节船队终于看见日本海岸线之后,张环已经没有了出发时的兴奋,姜田用实际的行动告诉他什么是外交出访,这和那种预想中上差莅临、前呼后拥、宣讲诏书、蛮夷拜服的场景完全不同,双方勾心斗角为了各自的利益锱铢必较,全没有读书人的风度,这还只是亲近中华的朝鲜,马上要面对的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和中华若即若离,除了唐代之外,日本人就没有真正的臣服过咱们,姜田制定长期弱化日本的计划,也受到各种问题的干扰,张环觉得自己有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这时他才明白父皇为什么同意自己出行,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何等的睿智与气魄!

靖海号没有在最近的港口停留,而是熟门熟路的带领着舰队穿过濑户内海直奔堺港而去,,这次不仅没人敢于阻拦,沿途的渔船与大名的哨探反倒是主动的避让,上一次靖海号于百余艘战舰的包围中全身而退,他们可是亲眼目睹的,那些的在他们眼中不可战胜的大船不仅没能阻挡这艘巨舰,反倒是被击沉了好几艘,这等战绩让天生崇拜强者的日本人保持了足够的理智。此时的堺港依旧是德川家统治下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别看日后的东京湾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实际上直到二战后的很长时间,大阪才一直是日本的经济中心,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被东京地区超越。

姜田选择这里登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来只有这里有足够的泊位让舰队停靠,而来这里也有发达的陆上交通到达京都,尤其是台风肆虐后日本多地处于受灾重建的状态,这更让姜田别无选择。与中国常见的锣鼓喧天的欢迎仪式不同,码头上静悄悄的,若不是有一群小矮子手执刀仪仗森严的站在那里,恐怕没人知道这是欢迎外交使节呢。

“这小鬼子是要给咱一个下马威吗?”吴远看着码头上的兵丁自言自语。

“不怕。”姜田对此浑不在意:“咱带了那么多的陆战队,这点小鬼子还不够看的,就算是德川家翻脸,只要靖海号不失,也是能全身而退的!”

他这话本事安慰张环的,因为这位太子爷毕竟年纪还小,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自己的一面之词,有必要给他一定的安全感,但同样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不准备让张环深入日本内陆。

“先生,这一路走来,虽时日不长,但我已经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如今港口就在眼前,如何能安坐于舰中不闻天下事?”

张华你的这番话让姜田一愣,然后看了一眼吴远,对方也是报以苦笑,姜田明白那个总是缠着自己问问题的少年渐行渐远,变成了一个心中自有壮志的青年,这样看来的确是该让他接触更多的东西了。想到这里姜田第一次朝着自己的这个学生深揖一躬:“如此说来臣必不辱命!”

这是姜田第一次以君臣之礼朝对待张环,可以看做是对他这个太子的认同,没思想准备的张环被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看似最难获得的认可就这么轻易的降临了。

日本人当然不知道船舱里发生的这一切,他们只能看见如同城堡般的靖海号缓缓的靠上码头,威风凛凛的水兵身穿着雪白的水手服,如同雕塑般站在船舷一侧,紧接着放下一架设计巧妙的金属折叠舷梯,一名身穿大红色斗牛服的中华官员小心翼翼的走下梯子,但是当他站到码头上坚实的地面后,举手投足间马上就恢复了一股卓尔不群的风度。虽然早就听说过这位权臣十分年轻,但看见真人之后还是有点让人吃惊,可再看他身后跟随的几个人,这些小日本就更是奇怪了,如此重要的事情派个年轻的官员来也就算了,怎么他的随从更是一个比一个年轻,就连宦官的年纪都绝对不超过二十五岁!

藤原很不屑的看着自己那些同僚,本来自己的官阶并不是特别高,和他有亲缘关系的近卫、一条、二条等家族级别都比他高,只是他作为一力促成日本开国的天皇系官员,又是多次出访中国认识这位中华使节,这才主持起迎接的事宜,在这种场合中,德川家自然不能眼看着天皇和中华密谋,所以也派出了德川家纲的叔叔保科正之前来迎接,不过这时的幕府也知道要留存实力不能开罪于中华,便没有和藤原争夺这个迎接大臣的位置。

眼见着姜田正缓步走来,,作为日方的代表,藤原赶紧向前紧走了几步,然后一个标准的九十度鞠躬:“姜大人远道而来,鄙人奉吾皇之命在此恭候多时了。”

姜田一看又是老熟人藤原,心想这日本天皇除了你就无人可用了?不过他嘴上可没这么说:“有劳藤原大人久候了,这次在下奉中华皇帝之命特来觐见贵国天皇,是为中日两国友好而来!”

漂亮话说的冠冕堂皇,可除了他们俩之外所有的人都对这番说辞不以为然,吴远和张环都知道姜田是怎么算计日本人的,幕府这边也知道天皇不过就是个摆设,这贸易利润的大头还是落到了德川家手中。眼看着幕府的财政是捉襟见肘,若不是还有些矿山支撑,恐怕早就维持不了现在的局面了,德川家纲年纪尚轻,大权都掌握在保科正之与酒井忠胜手上,所以看在钱的份上,暂时没人去考虑天皇赚这么多钱会有什么后果。

走完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三节、 炮舰与外交--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