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帝国>第四卷 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一)
不合用,只能说说而已。周阳是个务实之人,不是高谈阔论之辈,不了解汉朝情形就不会去做误人误国之事。

“大帅过奖了。”主父偃微一摇头,道:“大帅身在高位,关心百姓疾苦,在下感激不尽。今日,在下放开一言,若是大帅转禀皇上,实是天下百姓之福。”

他竟然要周阳传话了,若真有可用之策,周阳自是会转达的,笑道:“你但说来。”

“大汉创建之初,承秦之弊,百姓多死于战火,天下户口减半。高祖审时度势,与民休息,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天下大治,开前所未有之风。”一说起天下大势,主父偃就是滔滔不绝:“可是,数十年后,户口增加,以在下计,如今天下约有八百万户,每户以五人计,如今约有四千万之数。”

“四千万?”周阳吓了一大跳。

现代社会,我们患人口太多。在汉朝,却是患人口太少。四千万人口,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周阳万未想到是如此之多。

“兴许,在下还少算了。若是把百越算上,会更多。”主父偃的话让周阳更加震惊。

西汉全盛时期是五千多万人口,东汉全盛时期是六千多万人口。

人口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基础,有了众多的人口未必能强盛,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口一定不能强盛。四千万人口,在人类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帝国,有几个有如此之多的人口?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也才六千万人口,那是两千年后的事情了。早在两千年前,汉朝就有如此多的人口,实是一个惊天的成就。

“数十年来,大汉无为而治天下,天下亦治。可是,如今,无为已不能再治天下了。”主父偃摇摇头,痛心疾首的道:“可惜,如今的朝堂之上,大臣们开口无为而治,闭口黄老之术,却不知,天下之quán bǐng已入豪强之手,豪强横行,百姓受苦,若再不改弦易辙……”

长叹一声,闭口不言。

汉朝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天下大治,成为千古美谈,周阳历史虽然不好,却是知道这事,一闻是言,大是惊讶,问道:“何以见得?”

“大帅生在富贵之家,不谙民间疾苦,容在下一一道来。”主父偃有问必答。

周阳是穿越人士,不是汉朝人,岂止不谙民间疾苦,连汉朝的情势都不是那么清楚。要问周阳对汉朝哪里最熟?必然是北方,必然是对打仗。周阳对匈奴的了解,超过了对汉朝的熟悉。

“如今大汉就有两豪强,一是诸侯王,二是江湖游侠。”主父偃的声调有些高,很是激奋:“这两种豪强,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权盖公侯,威行郡县,甚至超过了朝廷。江湖上有个大侠叫郭解,杀人越货,夺人田产,霸人田土,却得诸侯王争相招揽。”

“郭解?”周阳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好象在汉武帝时期引发过一场血案,还牵涉到大将军卫青。

好象是,汉武帝要迁豪强去茂陵,郭解也在其列。他不愿去,托人求情,最后托到卫青了。卫青说他家贫,实无钱。汉武帝的回答很妙“能得大将军说情的人,岂能无钱?岂能不迁?”郭解也只有迁去茂陵。他心怀不满,最后给汉武帝诛杀。

周阳的历史不够好,记得不是太清楚。

主父偃还以为周阳是震惊,解释道:“郭解其人,武艺高强,好行侠仗义,散家财以结士。乍一看,他没钱,其实他有的是钱。若要钱,只需一句话,他府中就会堆出一座金山。”

“他甚至到了,若要人死,只需要放出风声,自会有人去杀。”主父偃痛心的问:“如此下去,朝廷还有何用?”

要杀人,不需要自己动手,只需要一个暗示就够了,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周阳不由得心中一跳。

“还有,朝中大臣,如魏其侯之辈,开门招士,养食客数千。这些食客,美其名曰士,实为鸡鸣狗盗之辈,杀人越货,欺压良善,正是其所好,却成为权贵之家的座上宾,其罪谁敢治?”主父偃大拇指一竖,赞道:“大帅圣眷正隆,却不招士,还骂士之鼻祖孟尝君,骂得好!骂得痛快!”

他对这些所谓的士,和周阳的看法不谋而合,周阳大是赞同:“让主父先生见笑了。”

“朝中那么多大臣,就数大帅最明白!可钦可佩!”主父偃对周阳赞不绝口,接着道:“那些富商巨贾,争相效仿,放眼整个大汉,处处有士,处处有豪强,无为已经不能治天下了。长此以往,这些豪强必然会成为黑恶势力,夺人田产、霸rén qī女、威行郡县,只是迟早间事,对他们,应当铲除!”

对这判断,周阳大是赞同。有钱有权,再有打手、走狗,什么不法之事做不出来?

“主父先生所言,让人耳目一新。”周阳很是赞赏:“不知,对那些诸侯王又该如何处置?”

“不会是推恩令吧?”周阳对推恩令是知道的,要是主父偃当着他的面说出推恩令的话,那就太惊人了。端起茶盅,不仅不慢的喝着,好整以暇的打量着主父偃。

“大帅问起,主父偃不敢不答。”主父偃往下说道:“在下以为,应当众建诸侯,少其力。”

“真的是推恩令!”周阳手中的茶杯差点砸在地上。

这太巧了吧,刚刚还这么想,他就这么说了。

还好,周阳只是惊在心头,没有表露出来,主父偃也没有发觉,接着剖析:“高祖分封时,郡国只能由嫡


状态提示:第四卷 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