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帝国>第四卷 第七章 景帝的雄心
与老身好好说说话。”窦太后笑呵呵的。

“谢太后!”许茹红光满面,都快晕过去了。

窦太后如此说话,那是她相中了周阳,会把谁嫁给周阳呢?众人你瞧瞧,我看看,谁都不象。

南宫公主紧紧的握着箸,太过用力,手背有些发青了。

这餐饭是尽欢而散。宴席撤下,景帝意犹未尽,依然是问东问西,一直到天黑。

天黑之后,又是饮宴,还有歌舞佐酒。此时,整个长安,处于狂欢中,到处都是火堆,以处都是爆竹声。这种欢悦,一连持续了数日方才渐渐停歇。

一直到月上中天,景帝的意兴方才稍却,要众臣散去,各归府第去歇息。

周阳起身告退,景帝摆手示意,要周阳留下。周亚夫虽是想与周阳一起回府,今日,父子二人并骑而行,那是何等的荣光,若是父子二人再并骑而回,那就完美了。可是,景帝要留周阳,周亚夫无法,只得先行离去。

“来,周阳!”景帝一招手,周阳上前,景帝拉着周阳的手,快步而去。

“周阳,你打得真的好!捷报传来,朕欢喜不尽。”景帝亲热的在周阳手背上拍着,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谢皇上夸奖!”周阳谦逊道:“若无皇上的简拔之恩,周阳也无今日之功!”

做统帅,周阳真的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尽管他对战争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周阳是现代人,皇权对他的威压并不大,可是,对景帝的知遇之恩仍是心存感激。

不论是汉朝,还是现代,对提拔自己的人,心存感激,这是共同的。

提拔周阳做统帅,景帝还真是有几分自得,一听这话,更乐了,呵呵直笑。

执着周阳的手,来到养心殿。景帝jiào chūn陀送上茶水,命春陀退出去守着,任何人不得靠近,每逢有大事、机密事要说,景帝才会如此安排,春陀应一声,自去守着了。

“呵呵!”

景帝打量着周阳,明亮的烛光下,只见景帝一脸的笑容,不住点头,赞道:“半年多没见了,周阳你变了,变化太大了。你成熟了、历练了、更加精明了,还有一身的杀气,这是一个将军必须具备的,嗯,不错!不错!”

“谢皇上夸奖!”周阳礼节性的谢一声。

夸赞一完,景帝脸色一肃,道:“周阳,你可知道,朕为何要把你放到建章营?”

这事,周阳哪里知道。当日第一次上朝,与景帝有一番奏对,景帝就把他放到建章营去了,至于原委,景帝不说,谁能知道?

“请皇上明示。”这事周阳一直在想,却是没有想明白。

“朕之所以把你放到建章营去,并不是你说出了‘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家之则,而是你认为华夏最大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文明、发达的技艺。”景帝终于为周阳解开了疑团:“你这一说法,与一人的看法完全吻合!”

“请问皇上,是何人?”在汉朝,就有人如此看法,与后世的科技立国相近,周阳很是惊讶,声调略有些高。

然而,景帝并没有回答周阳的问话,而是接着道:“他不仅以为华夏最大的优势在于文明与技艺,还说要想永靖边境,唯有攻入漠北,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攻入漠北?”周阳很是惊讶。

要解决匈奴问题,只有攻入漠北,周阳对此深表赞同,并不吃惊。可是,这人既有如此宏大的愿望,还深谙文明与科技的利害,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这才是周阳惊讶的原委所在。

景帝微一颔首道:“与匈奴早晚有一仗要打,这不是朕一个人如此想。先帝,高祖,都是如此想。高祖之时,国势不振,无力与匈奴抗衡,高祖这才不得不行和亲之策,忍辱负重,为大汉争取复仇的时间。”

jiào chūn陀送来一个描金匣子,打了开来,取出一卷绢帛,展开,递给周阳,道:“你看看,这是高祖驾崩前用指血写就的血诏。”

周阳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不雪吾耻,非吾孙”七个字,字迹虽然不再如先前一般鲜活如血,可是,血迹宛然,让人一见便知是用鲜血写就,不是用朱砂写的。

景帝以沉痛的口吻道:“高祖性豁如,凡事不会记在心上,过了便算。即使未遇之前,太公与兄嫂不给饭吃,也未放在心上。可是,独对平城之围一直耿耿于怀,至死不忘,写下此诏。朕从先帝手中接过此诏,接过的就是仇恨与耻辱。若不是周阳你大败匈奴,洗雪平城之耻,此诏将由朕传于后世之君,还不知何时方才雪却耻辱!”

来到汉朝,周阳听说刘邦很多轶闻趣事,远非后世声口相传的那般鄙恶,更不是项羽骂的“过市贪杯的小人”,自有一种豁达的气魄,就连他年青时遭受父兄的白眼与骂斥也未放在心上。

唯独对平城之耻耿耿于怀,至死不忘,让人感慨万端。

平城之围,那是自三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在这以前,没有哪一个帝王给外族围困,差点活捉。尽管有春秋时代的外胡大举入侵中原,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如此耻辱,谁能忘怀?

就是这样一个给后世之人骂为无行,无为君之表率的流氓,却记住了仇恨,周阳要不感慨都不行。

不仅周阳感慨,景帝也是感慨万端:“朕接到长城大捷的捷报,朕赶到高庙,痛痛快快的哭了一通,叩头把额头都磕肿了。周阳,你不会笑话朕吧?”

“不!”


状态提示:第四卷 第七章 景帝的雄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