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1908远东狂人>第372章 天上掉馅饼
和一名德**人开始交换各自对于战马的看法,宋教仁也只能苦笑,好双方很快结束了争论,并迅速开始了会谈。

虽然跟着总司令赶过来的还有那些一些军人、商人,不过他们都是花瓶角色,真正唱主角的还是总司令、委员长,就连对于谈判事务较为熟悉的宋教仁也坐一边成了配角。

看着滔滔不绝的赵北,再望望桌上那幅中国地图,宋教仁直观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指点江山”,那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圈、蓝圈就是赵北雄心壮志的好注脚,这个时代没有哪个中国人比他有雄心壮志了,如果指着地图向德国商人勾勒美好商业前景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商业奇才的话,宋教仁或许不会如此的惊讶,但是问题于,赵北今年不过二十六七岁,如此年纪却有如斯眼光与气魄,也难怪他能叱咤中原、睥睨天下了。

不仅宋教仁对此感到吃惊,德国商人也一样被赵北的勃勃雄心震撼了。

按照这位总司令的战略构想,他要四年之内建立起一整套完成的工业体系,从棉纺业到机器制造业,从化肥厂到汽车、飞机制造厂,从矿山的开采,到铁路的修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工业发展计划,这是一个强国的雄心!

但是请不要忘了,中国,这是一个农业国,而且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虽然这个国家的农业文明起源得很早,但是那根深蒂固的农业传统和小农意识就是这个国家迈向工业时代的大阻碍,想短短四年时间里兴建这么多的工业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培训学校,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位远东的军事强人这么急着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呢?为什么他不能将这个“四年计划”放宽为“八年计划”呢?要知道,如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的话,英国用了差不多一百年才变成一个真正的工业国,而眼前的这位总司令,他竟然打算用四年的时间走完英国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拔苗助长”,似乎可以用来形容这位远东军事强人现的这个工业发展计划。

不过德国商人并没有这上头浪费精力,因为他们很清楚,无论这个工业发展计划能否像总司令计划的那样按时完成,德国工业界和商业界都能从这个计划中得到好处,想象一下,德国的钢铁辛迪加利用武汉的汉冶萍公司炼制中国的铁矿石,然后将这些钢铁低价向中国以及整个远东地区倾销,那么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显然,那些英国、法国的本土钢铁企业将遭到致命一击,而这,对于德国的国力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

为重要的是,总司令打算利用这个“四年计划”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南北,不仅那计划中的陇海线、津浦线会马上开工,而且川汉、粤汉铁路也会快动工修建,而那条天堑似的长江上,至少将修建起两座铁路桥!铁路、桥梁,这些都离不开钢铁,而这些工程的开工,无疑将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德国、中国的钢铁合资公司提供巨大的市场容量。

何况,这些铁路也将以中德合作的方式进行经营,一旦铁路修建完毕,那巨大的中部、西部市场也将为德国商界带来滚滚财源。

什么叫做“天上掉馅饼”?这就是!

除了商业利益之外,重要的是政治利益,一旦中德合作顺利开展,两国之间的“友谊”将进一步加强,对于英国的远东战略将造成根本性的改变!

巨大的诱惑面前,所有的德国商会代表都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签订所有的合作项目。但是问题于,今天的这场谈判仅仅只是一次意向切磋,虽然双方的诚意都是实实的,但是目前来讲,还缺少一个关键的桥梁。

这个桥梁叫做“中枢权力”,赵总司令一天不掌握这个中枢权力,他就不具备与德国政府直接进行合作的权力,而这个宏伟的“四年工业发展计划”是绝对离不开德国政府支持的。

所以,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联合阵线,都盼望着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一旦打进北京城,这中枢权力就由北洋一方转到了联合阵线一方,确切的讲,是转到了总司令赵北手里,转到了一个对德国抱着强烈好感的军事强人手里。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德国商人才能放心的将德国金钱投入到这个宏伟的工业发展计划中去。

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赵北必须进入中枢权力层中,否则,这个工业发展计划就是画饼充饥。

当然,作为此次意向会谈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也作为德国商人的“友谊”,一笔商业借款会谈后正式成立了,虽然只是区区二百万德国马克,但这足以让会谈双方满意了,重要的是,这笔借款不仅没有要抵押品,而且没有限制用途!

为了拉总司令上自己的贼船,德国人可算是下足了本钱。

而且,就像是要庆祝此次会谈的成功一样,就赵北与汉纳根率领谈判代表们走出会议室的时候,一封电报由一名副官送到了总司令手里。

这是一封来自于北京东交民巷的电报,电报上署名的是英、法、美、德、日、俄、奥、意八国驻华公使,电报的内容也很简单,北洋中枢已正式通过英国公使向联合阵线方面转达了议和的急切心情,而英国公使与其他各国公使认真磋商之后,一致决定参与此次南北调停,促使双方结束战争状态,坐回到谈判桌前,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

“钝初,此次南北和谈,你是


状态提示:第372章 天上掉馅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