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大民国>第 714 还是印度同志好

接下两天的会议波澜不惊,初具雏形的中德意和美英两个阵营也没有再提出什么对方肯定不会接受的要求。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在希特勒的提议下,五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份《中美英德意关于共同反对苏维埃宣言》,在这个宣言中,五国领导人宣布,五国将一致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苏维埃邪恶政权,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手段推翻消灭为祸人类的苏维埃独裁政权。并且为了更好的推行这一政策,五国将联合设立反苏维埃同盟军最高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协调五国军事力量进行反苏维埃战争。

这个宣言看上去好像是五大国团结一致要找苏联、日本、印度三家苏维埃政权的麻烦,可实际上,五大国之间的分歧几乎已经摆到台面上了。因为在今年上半年的第一次柏林会议上签署的《柏林协定》中已经规定了中德英三国在战后各自将拥有的势力范围和领土扩张。但是在这一次的五国宣言中却只字未提战后利益划分,很明显是五国在这个问题上面出现了严重分歧。

除了这一纸让五国矛盾表面化的宣言,第二次柏林会议还通过了一个在战后组建联合国的宣言,在这个宣言中,五国领导人宣布将在反苏维埃战争胜利后组建一个名叫“联合国”的国际组织,用于调解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尽可能避免新的世界性战争爆发,同时联合国还将在战后设立国际战犯法庭审判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战争罪犯。

在签署了五国宣言和联合国宣言之后,五国领导人又参加了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的葬礼,葬礼办得非常体面,不仅有五大国领导人参加,所有亲德的欧洲国家的领导人都亲自或派代表出席了兴登堡葬礼,就连隐居荷兰十几年的逊位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也亲自赶到柏林,为故去的兴登堡元帅进献花圈,还称其为“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拯救者”。同时。威廉二世还将这顶高帽子戴在了希特勒头上,表明了对其继承德国总统职务的支持态度。不过和历史上希特勒集中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德国元首不同,现在的希特勒在依照德意志帝国宪法继承兴登堡遗留下来的总统职位后,不得不同时辞去内阁总理一职,并且推荐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空军元帅继任。

在出席完了希特勒的总统就职仪式后,常瑞青就带着一些失望和一点看笑话的心态离开柏林,返回中国。途中。他在哈里发侯赛因所驻扎的苏丹港略作停留,同这位比常瑞青还要失落的m斯林世界的最高领袖进行了一个下午的密谈,第二天又在新任哈里发军总参谋长林祚大中将(还是中国军人,被哈里发侯赛因雇佣)的陪同下,参观了新组建的哈里发军近卫装甲师。然后又同侯赛因签署了《常瑞青——哈里发侯赛因协定》,在这份协定中。常瑞青代表中国政府承诺继续向哈里发提供帮助,直到将其扶上阿拉伯帝国君主的宝座。而哈里发侯赛因则保证在他成为阿拉伯帝国君主之后,将给予中国优先开采勘探阿拉伯帝国领土内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权利。

……

啪的一声。托洛茨基将印度情报部门送来的《中美英德意关于共同反对苏维埃宣言》和《联合国宣言》的抄本扔到了桌子上面。对于第二次柏林会议的情况,苏联、印度和日本三国当然也是非常关注的,所以这两份宣言才一公布,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时间恭读了。

而恭读之后的反应,则是一阵冷笑。

“看到没有。看到没有,原本那个《柏林协定》里还有一个瓜分苏联和划定势力范围的内容。现在这两份宣言里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都没有……五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恐怕比同我们的矛盾还大吧?”

托洛茨基之前听说美国要加入世界反苏维埃阵营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的,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如果钢铁产量能反映各国重工业实力的话,现在反苏维埃阵营一头有差不多1.3亿吨钢!而苏维埃阵营这边总共只有不到2500万吨钢,双方重工业实力之比都超过5:1了。反苏阵营怎么看都是压倒性优势!但是今天看到这两份宣言,托洛茨基那颗稍微有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虽然帝国主义的实力还是远远大于世界革命的阵营,但是他们彼此之间肯定会互相拖后腿使绊子还要互相提防,10分力气能有5分用来对付革命阵营就不错了。而且由于gc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日本、印度三国的国民动员能力远超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现在的苏联已经动员了25的国民参加红军,日本也动员了超过12国民参军,就算新生的印度人民共和国也有1000万红军,动员比率超过了3。相比之下,帝国主义阵营中动员率最高的德国,也不过动员8到9的国民穿上军装,而中国的动员比率更低。仅仅在2左右,只有1000万出头一点的中国国防军官兵。至于大英帝国和新加入到美国的陆军总兵力不过在300万上下,其中美国陆军还大都是些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用德国军事观察员的评价“美国陆军完全是一支业余水平的军队”,看来在短期内美国还是不足为虑的。至于意大利。呵呵……这个国家居然也是帝国主义的五强之一,想想都有点滑稽。

和托洛茨基对面而坐的鲁易也拿起这两份宣言抄本,颠来倒去似看非看的,最后嗤地一笑:“宣言上说的倒是信心满满,还准备成立个什么国际战犯法庭审判我们,好像他们已经


状态提示:第 714 还是印度同志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