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言情总裁>我在红楼修文物>127、第127章
一张花梨木的书桌,给笔洗水丞中倒上清水,又铺上几张熟宣。

石咏认得这名管事,知道姓张,便打了声招呼问:“张管事,是十三爷要用书房么?”

张管事冲他笑笑,没吱声,随即退了出去。

石咏见了张管事的笑容,免不了又觉出一种,有人挖了坑给他跳的感觉。可是这是十三阿哥府,他又有何坑可跳?

张管事退出去不久,石咏便听背后有人咳嗽两声。

待他转过身,认出来人,再不敢怠慢,赶紧上前打了个千儿,道:“雍亲王大安!”

他一面请安,一面腹诽,为什么弟弟石喻小朋友可以去内院见女眷、拿红包,而自己就得在外书房拜见这个总叫人心惊胆战的四阿哥。

来人沉着一张万年坚冰脸,淡淡地开口:“现在行礼倒是利落了?”

石咏脑后俱是汗,他想起当初刚刚“穿”过来,头次见这位雍亲王的时候,他差点儿作了个揖的情形——很明显,对方也从未忘记过此事。

这时候石咏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卑职当差当了一年半,如今自是感激王爷当年教导之恩。”

他答得甚是圆滑得体,一方面是说,我已经当差当了这么久了,自然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另一方面也说得很好听,若是没有当初雍亲王的教导,当差这一年半也绝不会这么顺逐。

这番马屁拍得雍亲王心里十分安慰,心想这小子倒是不忘恩义的。当下他略略点了点下巴,便道:“听说你的字写得不错?”

石咏瞪眼:他自己都没听说过这个啊!

然而石咏却对自己那一手书法极为自信,早在他投身文物修复的工作之前,石咏就已经习练了多年的书法;后来参加工作了,更是觉得早年间打下的基础他受用不尽。加上石咏接触过的,与书法相关的文物非常多,如今石咏的书法不一定能比得上那些大家,但是他功底深厚,加上见识广博,写出来的字,旁人一望便知是好字。

于是石咏并不怎么谦虚地回答:“王爷谬赞了。”

雍亲王对他这种并不怎么谦虚的态度略有些不满,轻哼了一声,道:“写几个字来看看。”

石咏:原来这些笔墨之类都是给他准备的呀!

他早先都没有谦虚,这时候更加不便推让,当即上前,挽起袖子,先取了那条曹素功墨,在砚台里慢慢研出墨汁,然后再选了一枝大小粗细合适的湖笔,蘸饱了墨,便垂手等候雍亲王吩咐。

“写几个……真字来看看。”

石咏一听便知这位未来的雍正皇帝乃是书法的行家。“真字”,又叫“真书”,是早期的楷书,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被并称“钟王”的钟繇王羲之,都对其发展有重大贡献。然而这“真字”又不同于如今的隶书或是楷书,而是楷中带隶,方正凝重。

石咏一凝神,笔下刷刷一动,立即写下两行字,放下笔,略略将墨迹吹干,方才递至雍亲王手中。

雍亲王看了,不置可否,随便道:“再写几个蝇头楷来看看。”

这话一说出口,雍亲王就只管盯着石咏,看他换不换笔。

石咏听了,只握着方才那枝竹笔,继续去砚台里饱蘸了墨汁,然后再度提笔。这一回,他是静气凝神,抛去心中全部杂念,然后稳稳地下笔,那枝粗大的湖笔一点细细的笔尖落在纸面上,写出来的则是一个个细细的蝇头小楷。

雍亲王在一旁暗暗点头,知道此人是真的“懂”蝇头小楷的写法。

不少人都以为“小楷”就要以小笔来写,其实真正懂书的人都是用大笔悬腕,这样字体的间架结构方显匀整开阔。

石咏全神贯注,写了一行蝇头小楷之后,背心已经微微出汗。他只听雍亲王冷漠地说了一声:“可以了。”他才放下笔,恭敬托了刚刚书写的那一张“墨宝”,交予雍亲王。

雍亲王又“指点”石咏写了一幅行书、一幅隶书、一幅魏碑,当他再度提出要石咏写一幅草书的时候,石咏伸衣袖拭了拭额头上的薄汗,他的内心已经开始拒绝了。

“四哥,”恰在这时,十三阿哥带着石喻来到外书房,替石咏解围来了。

说来也奇,雍亲王一张万年冰山脸,一见到石喻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扶着十三阿哥出现,那张脸瞬间便融化了,带上了难得的温情,点点头,说:“好,好孩子!”说着解下了腰间陪着的荷包和扇套,送给石喻做见面礼。

石喻恭恭敬敬地受了,用清脆的童音给雍亲王请了一句安,这一瞬间,雍亲王竟似有些恍惚。

石咏后来才知道,雍亲王的嫡长子弘晖,病逝的时候也是八岁,与现在石喻的年纪相差仿佛,于是雍亲王恍惚之间难免“代入”,见到石喻,便有一刹那的晃神。

十三阿哥当然知道四哥的心事,连忙笑着打岔:“四哥,你猜怎么着?弟弟刚才问过喻哥儿了,他小小年纪,一手好字,俱是茂行所教。”

雍亲王从恍惚之中清醒过来,已经恢复了冰山脸,点了点头,随意地说:“知道了!”

他面对十三阿哥与石家兄弟,却好似无话可说,于是随口一句:“我府里还有些俗务,不耽搁十三弟,先回府了。”

除此之外,这位亲王殿下一句话未留,转身便走。石咏望着十三阿哥书桌上,自己早先写下的那几幅字,不免眼角直抽:这位……难道是太无聊了,来消遣


状态提示:127、第127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