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平淡为官>366.戡乱
本土留学,这个时候若是给他们参军的机会,自然会让许多人进入到宋朝的军队中来,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最后在权衡利弊之后,朝廷还是选择了扩大招募附庸军的决定,将原有的全球四十万左右的附庸军增扩到七十五万左右,其选拔标准也从原本的下等贵族扩张到富农、作坊主、部落酋长家族、以及城市市民之中,同时扩大附庸军军官的比例,原本在附庸军中为了保证宋朝的绝对领导,军官比例是十分低下的,大概每一千人中,军官的人数在三十个人左右,而与之相比宋朝军队每一千人的规模,军官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差距无疑是十分悬殊的。

三分之一的差距,让附庸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如宋军来的强大,在组织结构上也相对比较松散,这里面当然也有财政因素的考虑,军官相比起军人来说,所需要花费的钱自然要大得多,并且他们一般都是殖民地中等以上的贵族,为了交好他们,自然也需要给他们一些工资以外的利益作为笼络,所以招募的人员自然是非常少的,同时这些军官中还安排有大量的宋朝军官,以此来加强对附庸军的控制,现在这些军官数量也将得到极大的开放,由原本的一千人五十人左右,甚至还开放了将军级别让这些殖民地中的高等贵族来担任,在这种条件下,五十七处殖民地立刻获得了大量的兵源,同时依靠这些军官名额,宋朝又拉拢了一批正在摇摆中的贵族,一时之间殖民地上的战情总算开始向着宋朝有利的方向走去,战争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了。

在这个过程中,宋朝也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在对殖民地本土人士上,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政策,原本只有大富豪和王公贵族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宋朝的学府学习新的文化,现在经过徐清等人的商议,最后决定将外国留学生的名额从原本每年三千人开放到一万人的规模,同时在这一万人中还将有四百人接受宋朝的补贴,招收穷困生进入宋朝接受教育,接近三倍的成长,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宋朝的大学中享受宋朝的文明,而招收贫困生的办法,也会给一部分人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十分的微小,只有四百个名额,可这总好过原本根本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这样一来,绝对会缓解一部分人对宋朝的强大敌视,除此之外朝廷还把原本只给本地国王、高等贵族的勋爵赐给在战争中有功与朝廷的附庸军,甚至连宋朝的国籍也能够给他们,让他们正式成为宋朝的国民,在租界中享有宋朝国民的地位,彻底脱离自己落后的国家,享受宋朝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成为一名宋朝的贵族,而不是自己国家中一个不起眼的王族公孙。

而对于那些愿意效忠于宋朝的王族、公族,宋朝自然也不会吝啬于赏赐,除了将原有的爵位进行提升之外,还大量促成他们和王室宗亲的公主、郡主、县主们进行联姻,同时也希望皇室宗亲们娶这些王室公族们的女儿为妻,以此来提升两地的联结,同时还在各地建立儒家学院,让当地学习儒家文化,以抵消当地传统宗教对于当地人的影响,这几步棋的作用虽然现在看力量不大,可是从长时间看来,则能够更加快当地人汉化的速度,同时宋朝还奖励当里人用汉姓,取汉名来加快汉化的速度,在这几重方面之下,就会有一些贵族或者是酋长开始重新回到宋朝的阵线之中,利用他们与反叛军进行作战就要比宋朝单打独斗要好得多,在殖民地上的战争在做完这一切准备之后,便正式开始了。

此时距离叛军爆发已经有一年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看起来好似很漫长可其实并不漫长,甚至称得上是神速了,毕竟要在全球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广度上调集军队,对这些关键位置进行部署,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而宋朝也不能在同时调动全部的船只来进行运输,总共就那么一点船,要在全球完成重新部署,同时新招募的军队还要在进行训练,而且还要给这些人灌输皇权至上的观念,这一重重的准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各殖民地王室、部落、公族之间的谈判也需要十分的详尽,用这么一点时间便做完了这一切,无疑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而当这一切都部署完毕之后,平叛行动正式在狄青的带领下开始,首先受到攻击的便是靠近现在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富汗等地的九块殖民地,这些地方与辽国相互接壤,武装力量因为辽国的援助最为强大,同时辽国还依靠阿富汗之间的通路将武器秘密运送到印度去,资助那里的反抗组织,现在的印度已然是宋朝最大的海外粮仓和茶叶、香料产地,印度一乱,宋朝的粮价便要飞涨,所以稳定这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里的战斗也十分的激烈。

宋朝为了应对这九块殖民地,总计安排了大约四十万左右的军队,其中附庸军二十五万,正规军十五万,全部装备后装枪,同时还装备有一千挺多管枪以及一万四千门小炮,六百们大炮,而九处殖民地军队攻击八十万左右,横距在总长约四百公里左右的战线上,军队数量绝对在宋朝之上,只不过这些军队之间互相不为统属,没有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并且武器也是稂莠不齐,有的装备着辽国先进的武器,有些还是自己国家生产的最初级的燧发枪。

狄青面对这样的敌人,在经过仔细的思考之中,最


状态提示:366.戡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